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精品案例
新闻详情
孤独症儿童适应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与分析-黄翠霞
作者:小站六小
发布日期: 2019-02-21

摘要: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融合教育 个案研究

一、儿童孤独症的含义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心理医生雷奥·凯纳首次将孤独症作为一种诊断分类提出。他报告了11个患有此症的儿童,其共同表现为:从婴儿期开始很少与人交往,极端孤僻,语言发展迟滞,缺乏交际语言,重复简单活动,要求环境中的刺激保持原样,行为刻板,缺乏想象。Ka 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婴儿孤独症。我国开始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特别是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  

二、融合教育的重要性

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运动,即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置在一起实施教育,为特殊儿童创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享受融合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明确规定:让所有的残疾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其中也包括孤独症儿童,并需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更应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而且将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融合教育,能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而在家长们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是孤独症的问题并没有正确的看待,也不知道如何去治疗矫正孤独症儿童,另一方面,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大量实践经验中不难看出,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三、个案分析

尽管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但诸多问题行为、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严重的社交障碍,又使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选取了我班一名孤独症儿童进行观察研究,探究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影响,以进一步寻找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具体途径。

具体情况:

刘某,男,9岁,为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第六小学一年级学生,8岁在天津市第二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儿童自闭症。

父母皆为农民,除务农外还各地打工,经常性不在家,对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少之又少。常年与爷爷奶奶居住生活。缺少来自父母的爱。另外家族无遗传及从没有人患此病。

根据我从开学以来的观察以及他家人地陈述,儿童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平时沉默寡言,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和别人有目光对视,从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很喜欢发呆,爱趴在桌子上,注意力短暂,情绪起伏不大。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不服从教师指令,且对别人有敌意,别人靠近他,他会进行攻击。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以尖叫的方式对大人提出要求。经常在大家认真上课的时候突然站起来大喊大叫,干扰别人。四肢运动不协调,走路类似“猿猴”。一天下来在教室呆的时间很少,总是偷偷溜出去躲藏。该儿童在被诊断为自闭症之前未进行任何康复训练。

分析原因

    刘某同学存在着以上的表现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理解障碍。

    刘某理解别人的语言非常有难度。当我或者家长对他提出要求时,他只会做简单的回应,并且往后缩,却很少能做出正确的应答。他无法用常人的语言同我们进行沟通,当他想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情感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当别人不理解他所说的话时,他便会歇斯底里地尖叫、发脾气,以此束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2.交往沟通障碍。

   刘某同许多孤独症儿童一样,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他对许多人的态度是冷漠的,见到父母也是面无表情。因为他没有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当他和别人接触时,时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并且有暴力倾向,久而久之身边就没有了朋友。也许只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才不会感到紧张和压抑。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画圈圈,单调地摆文具,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甚至他们要天天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刘某每天都穿一件蓝色坎肩并背着书包,倘若我要让他脱下衣服、放下书包他便会狂躁、大喊大叫。这说明他强烈的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四、融合教育的实施

通过我对刘某平时观察记录的分析,以及对家长进行的访谈,针对刘某的情况共同研究制订教育训练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训练。

1.对课程进行个别化调整。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刘某认识理解表达能力差这一特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加强刘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同时视频、音乐、图片、实物等可为刘某提供多感官刺激,有助于他集中注意力,满足对外界环境的感觉刺激要求。此外,降低作业难度,积极给予个别关注。

2.调整座位。本班采用的是秧田式座位安排,我在台前,刘某的座位距离我最远,我通常情况下是难以关注的,从而间接放纵了他的不参与。因此将秧田式排列改为半圆形,我坐在圆心处,刘某的位置被特地安排在我对面的位置,这样有利于我积极关注掌握刘某的行为动向,给予提示其参与以及警告信号。

3.注重社会行为习惯教育。我给刘某制订的律动计划(《幸福歌》《蜗牛与黄鹂鸟》等),首先从他喜欢的音乐、简单的动作开始,先让他模仿我一两个动作,如:听到“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刘某模仿我拍拍手。在他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后再逐渐增加学习任务。其次,在讲台上我与刘某一起做示范,引起同学们对他的合理关注,积极表扬他,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喜欢上这门课程,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之后在刘某熟悉整个律动过程后,让两三个普通同学与他组合,听到音乐后,模仿同伴的动作。等他适应这种模式,再慢慢增加普通同学数量,让他逐步融入这个集体。由普通同学带动他的积极性,邀请他走入普通同学的世界,而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的自我世界,从而和同伴逐步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

4.对家长的建议
  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要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及训练方法,用行动诠释爱,父母可以到机构陪孩子,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训练和学习情况等。花更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多陪陪孩子给他足够的关爱。

五、总结

通过上述方法,经过半年的个别指导,刘某的情绪得到了基本的稳定。他和班上的几位同学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现在能够主动地在大人的提示下同别人打招呼,跟大家进行简单地交流,学会了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前那种歇斯底里的尖叫声也日渐减少。看到刘某在这半年里所取得的进步,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对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家长要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矫正,教师要多一双慧眼,多一份关爱,多一点求知的态度,为孩子的教育指出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慧聆、周耿《孤独症儿童教育与训练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  

  2、汤盛钦  《特殊教育概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版权所有: 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第六小学    联系方式:022-88615078 xzliuxiao2010@163.com
技术支持:天津市世纪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教师应用:办公OA平台 短信平台 后台管理
备案号:津ICP备15006837号 | 津教备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