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内容详情
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资讯(五)
信息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1-10

    
  中学教师“拖堂”现象初探
  
  徐斯亮
  
  身为人师,我们都有过上课“拖堂”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参加中考的“主课”教师拖堂现象尤为严重。我想这与部分教师在接受新课标理念不力以及对“拖堂”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够有关。介此,我将近年来收集到的关于“拖堂”的原因、“拖堂”对学生在学习上、情感上、生理上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拖堂”做一简要整理分析,以示同行。
  
  一、“拖堂”的原因
  
  1.部分教师往往不能根据课堂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有意利用下课时间多讲点教学内容。
  
  2.教师所讲的内容过多、过细或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过多而完不成预定教学计划。
  
  3.教师不是很了解学生,对学生能力估计不准,担心学生不能完全消化所讲的内容,就讲很多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而浪费了时间。
  
  4.教师时间观念不强,喜欢在课堂上讲题外话而又不能及时刹车,如讲故事、笑话、新闻等。
  
  5.个别教师课堂容量大,讲课时语言又不精练,罗里罗嗦,习惯“拖堂”讲习题。
  
  6.学生上课纪律不好,教师花大量时间搞思想整顿或学生与教师配合不默契,拖延了教学时间。
  
  7.教师没听见下课铃声,或物理、化学实验器材出了故障。
  
  二、“拖堂”的危害
  
  1.学习方面:(1)下课铃响后,别班级同学追逐打闹的嬉笑声、喧哗声令人心烦,没有心思继续听下去,有时强迫自己听讲,效果也很差。(2)“拖堂”后遇到没搞懂的问题,在上下堂课时也不定心或耳边还回响着上堂课老师所讲内容。(3)“拖堂”时间里,老师讲得快,所授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是草草了事,使学生们学习中的问题越来越多。(4)学生来不及做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2.情感方面:(1)学生们对经常“拖堂”的老师,上他的课时总好象有一种负担,有时甚而至于讨厌这门学科。(2)“拖堂”后,学生门总是认为课间时间没休息到,心里有一丝不快感,甚至对“拖堂”老师产生反感情绪。(3)同情“拖堂”老师、更能理解“拖堂”老师的苦心,但同时又不愿意老师“拖堂”。
  
  3.生理方面:(1)连续的课堂、持久的学习,学生们早就盼望能利用下课时间调节大脑。下课铃声一响,就有一种自然的放松感,听课的注意力很难集中。(2)坐的时间长了就有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或有点按捺不住想出去运动运动,调节一下心态。(3)有时想上厕所,因“拖堂”而非常尴尬。(4)连续的上课,眼脑等发胀、疲倦。
  
  4.其他方面:(1)值日生在快要上课时才能擦黑板,其粉笔灰尘污染了教室内的空气,也影响了其他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
  
  三、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避免“拖堂”现象
  
  1.强化教师的时间观念。
  
  2.掌握中学生有关的心理和生理知识。这样就会对人体机能的沉受能力产生理性认识,对“拖堂”的弊端有清醒的评价,从而主动避免这种现象。
  
  3.搞好课堂设计。在背课时精心推敲每个教学步骤,认真计算每个教学步骤所需的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在授课时做到能“一针见血”的决不“兜圈子”,能一次到位的决不“炒冷饭”,能不提问的尽量不提问。这样就能有效的保证教学环节的流畅、紧凑,这样才能避免教学环节中松松垮垮的现象,才能降低教学时间的损耗。
  
  4.改变教学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如小黑板、幻灯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远程教育等相关资料。
  
  5.在行动中强制执行。听到下课铃声要立即休息。有时发挥过度下课时尚未讲完教学内容,这时也要服从时间。虽然这次教学计划没完成,但可以提醒自己对这类事情引起高度重视,以便日后改进。
  
  为人父,我们望子成龙,为人师,我们更愿桃李满园。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在忙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愿我们广大的教师们,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清脑,勤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精研教材,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不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这样,“拖堂”这一不良现象就会永远消失。
  
  “四变”缓解“难管
  
  老师”管理之困
  
  朱培垓
  
  《中国教师报》第327期陈武丁副校长的文章《一味“流放”难管老师不可取》,引发了我的共鸣。作为乡镇小学校长,我也常为学校几个难管老师而焦灼烦恼。冷静反思,深感一味“流放”是一种“踢皮球”式的消极之举。如何缓解这一管理之困?我从自身观念与视角的转变入手,尝试“四变”策略,收到了明显成效。
  
  变“堵截”为“疏导”。每一个“难管老师”的违规失范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管理者应当透过现象表面,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分析其原因。纪律涣散者是缺乏自我约束力还是另有情况;无责任心者是职业倦怠还是学校举措失当或者缺位所致;师德师风不佳者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不甚明了还是学校、社会、家长的期望值过高过苛所致等等。这样的多向归因是要以认定人性的善端为前提的,要相信“难管老师”的违纪违规不是故意捣乱,然后从“心”开始,有的放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则远远胜过那种“不”字条规桎梏下的生硬“堵截”。我校原来有个年轻教师经常迟到,提醒、警告甚至扣罚补助等措施不但没能使其改变,反而使他产生对抗抵触的情绪。后来了解到,他是个喜欢晚上上网的“夜猫子”,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于是,我约他散步,在轻松的氛围里告诉他,这种不良生活方式不仅耽误工作还会危害健康。征得他的同意,我专门为其设置了就寝闹钟,还委托其隔壁几位老师早上敲门提醒。一段时间后,他迟到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观。
  
  变“扣罚”为“奖励”。教师管理制度无疑是用来约束与规范教师言行的。“难管老师”缺少的不仅是对制度的敬畏感和践行的自觉性,而且对其中诸如“迟到一次扣款多少”,“旷坐班一次扣款多少”,“备课少一次扣款多少”之类的扣罚条款极为反感。往往在违规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反省自身问题,而是敏感于“扣了多少钱”,表现出强烈的抱怨与不满。我们可以转变思维角度,将制度“变脸”,改冷漠的“扣罚”为热切的“奖励”,如“一月、两月出满勤者分别奖励多少”,“常规工作都落实奖励多少”等等。“难管老师”总不会是一无是处的。这样,他们尝到“奖励”的滋味,获得认同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驱力,努力向身边的榜样老师看齐。
  
  变“杂烩”为“专一”。农村学校编制紧,一个老师往往任教多个学科,教学常规工作负担过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形成“难管老师”的原因之一。鉴于此,我改变了原先那种带一个班大科(语数)附带几个班小科(体音美等)的“杂烩”式分课模式,根据每个老师,特别是“难管老师”的特长,在平衡工作量的前提下,安排其只任教一个学科,做“专科”教师。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订计划、编教案等常规伏案工作量,还能让其感受到学校对每一个老师的平等尊重与信任,同时也有利于改变小科课程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小科教学得到真正的落实,一举两得。
  
  变“管制”为“感召”。以往我们对“难管老师”采取的管理举措主要是诫勉谈话、会议点名、通报批评、扣罚津贴、自查检讨等方式,虽然也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难免会引起他们的对立情绪和积怨心理,甚至出现过正面对抗、剑拔弩张的尴尬窘境,落得两败俱伤。细究,反思,这些方式难脱“管制”之嫌,对人的自尊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极易造成心理伤害,挫伤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与行动。教师管理有其特殊性,应当更多地投入人文关怀,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管理者自身的表率言行和人格力量感召人。如,针对冬季天寒教师不能准时上班的现象,我们启动“校长问候制”,即每天晨读课前,值班校长站立于校门口,问候到校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温情关怀,也是榜样示范,收效很好。所谓“颂善于公堂,归过于密室”,即使是要批评教育,也尽可能地单独谈心,个别沟通,充分发挥感召的魅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难管老师”的管理也是一种教育,不可能获取灵丹妙药来彻底根治,一蹴而就。但只要学校管理者不抛弃,不放弃,以尊重为前提,以关怀来润泽,以智慧来成全,定能缓解此类管理之困。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上车湾镇中心小学)
  
  常规是学校文化的凝结
  
  李志欣
  
  如今不少学校时刻都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创建特色,但是却忽略了一些细微的常规。为了达到日常工作的规范化,我也曾经竭尽全力,但是往往会出现一抓就见效,一放松就效果大跌的现象。大家似乎不再重视常规性的工作,只关注一些宏大的事情,甚至使学校出现临时突击现象。为了达到标准,教师有时还会大动干戈,影响了同事之间的和气。
  
  目前,在基础教育界,流行着“争创特色学校、凝炼典型经验、构建教学模式、营造个性文化”等改革创新活动。为此,我也参观考察了很多这样的学校,收获很多,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并付诸了实施,学校的变革与教师思想的嬗变加速了学校的发展,拓宽了教育管理的内涵。学校特色初见端倪,教师个性得以张扬。
  
  但是就在这段励精图治的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工程中,我却体验到了一种潜在的危机感。我们的一些日常的常规性工作和细节性问题被忽略了。这一年里,我一改过去的风格,没有再举办过多的轰轰烈烈的研讨会,没有组织过多的热热闹闹的评比活动,没有策划大型的调研活动。我不否认这些活动的阶段性作用,可是,过去这些风暴式的教育活动带来的表面形式的变化和出现的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成果,让我开始感觉到了一种担心与警觉。
  
  很多学校都视文化管理为最上乘的管理境界,有人说一个学校需要经历“人治”、“法治”,然后上升到“文化治校”的层次。佐藤学先生曾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钱理群先生也说:“人们老是追求宏伟的目标而忘记了常识。”这就是我经营学校管理一段时间后的理性的感受。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硬件的问题,还有其软件建设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问题。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现代技术支撑,我们从不否认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同样不能过于依赖物质条件的现代化,过于依赖硬件的现代化。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受教育条件要比城市差很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才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不同于经济,高水准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对经济高速发展能起到明显作用,但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却不一定能带来高效能的素质教育。高质量的教育要以现代教育手段来辅助,但更重要的是靠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引导,靠教育者充满爱心、不屈不挠的孜孜奉献来实施。
  
  这段话让我们深思,教育的问题不能动不动就喊条件的差距,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和情怀,努力挖掘发挥现有的手头的资源。不能因为过于追求宏大的问题,而忽略了身边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与情境。立竿见影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教育需要我们去慢慢体验和感受过程。
  
  宏伟的目标在心里,知道距离和局限,眼睛安静而从容地注视着身边一张张生动的脸,把教育中人的感受捧上心头;心里思考着身边的一些细微之事,把教育中艰难的努力渗入到学校的常态生活。
  
  有了这份心灵涅槃后的感悟,我似乎觉悟到了学校管理的真谛。一次偶然的机遇,我相遇了一位校长,走进了他的学校。于是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情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并有力地启发了我的管理思路。
  
  该校长的“注重细微,将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拒绝平庸,把平淡的工作做经典”治校理念深深地刺激了我,他的理念的的确确表现在了他的学校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诺大的校园,没有发现一张纸片。学生公寓就像温馨的家一样,整洁而又舒适;教室内,学生们都在自主地学习;办公室里,教师们都在各忙各的工作……这些情景如果说是一时的为了迎接参观而特意准备的,那不足为奇。然而在该校,每天都是如此,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自然,这就是奇迹。
  
  我在想,什么是名校,如果把常规工作做到这种程度,并坚持得如此之好,就是一所名校。如今,该校长的话仍在耳畔回响:常规积淀特色,创新成就品味;态度决定一切;注重细微,拒绝平庸;充分放权给学生管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相互宽容,共同成长;正视现实,不找借口;要有合作自觉意识;常规工作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可遵;只有常规落实好了,其他一切工作才有根基等。
  
  该校长曾经谦虚地对我说:“我们没有特色,没有提炼出创新的名堂。”我说,这难道不是特色,不是创新?可以说,该校的常规管理与行为,已经积淀形成了文化。我认为,可以称其为“行为文化”。
  
  一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反映了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
  
  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将极大地增强教育能量。一所校容美、校风好、质量高、声誉佳的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相互之间产生正强化。这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师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员工,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学  备案号:津ICP备17007677号 | 津教备0740号
技术支持:天津市世纪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教师应用:网站管理 | 办公OA | 短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