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内容详情
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资讯(六)
信息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1-10

    
  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
  
  黄循发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作为农村的一名教研员,根据多年一线的教研、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反思自己的成功做法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内容,并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二、反思失败、失误之处
  
  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如表达不清、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等。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这样做一定能促进今后的教学,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
  
  三、反思课堂灵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在特定环境下产生,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时有突发事件发生,教师机智灵活地应对,恰当地处理,也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四、反思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
  
  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时,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本年级、本班级、本章节内容对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等,写下这些反思,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不断更新,始终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五、反思同行之共识
  
  借鉴其他教师独到的教学方法,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记下听、评课中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并引以为戒。或者请听课教师如实指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哪些符合学生实际,哪些不受学生欢迎,哪些学法指导到位,哪些学法指导还是空中楼阁,并做好记录,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方向的依据。只有时常听记同行的意见,才能做到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六、反思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七、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给予鼓励,并及时记录下来,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八、反思再教设想
  
  教完一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教师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在教学上摸索出了哪些规律,在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在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课堂教学四“不要”
  
  陈华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错误,值得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究。
  
  一、教师主导,不要随意丧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应减少到最小程度,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学习数学,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教师引导,学习就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引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放弃必要的引导,学生的学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然而,实际教学中,放弃指导的情形时有所见。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推导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自主讨论和动手操作,既不让学生看课本,也不做任何指导。学生花了几十分钟,仍然一筹莫展,最后还得由教师来讲解。教师的导应放在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思考的方向、指导探究的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的“导”还要点明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主导发挥得当,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随意丧失!
  
  二、自主探究,不要放任自流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放得越开就越好,不需要指导。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根据从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合作解决这些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5分钟后进行反馈,学生一会儿提到了一年有几个月,为什么有的月31天,有的月30天,有的月只有28天或者29天?一会儿又提到了节气,一年有几个节气。有的问为什么这天是“黄道吉日”,有的问二月份为什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等等。教师如脚踏西瓜皮,学生问什么就跟着解释什么。一节课很快过去了,还有许多知识点学生没有提到,如“平年、闰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等。教师只好无奈地说了一句:“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有许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仔细看书。”表面上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学生是在“没头没脑”无目的的探究之中。在学生盲目探究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学生体验不到探究的乐趣,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探究成果得不到共享和内化。这样的“自由探究”,我们认为是违背课标精神,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探究。
  
  三、合作学习,不要无效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打破学生相互封闭的状态和僵化沉寂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好形式。但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走过场,摆脱教学中尴尬局面,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佳。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机会……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指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你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究其原因:合作不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展开讨论,是没有价值的合作,是无效的;时间过短,讨论匆匆,研究匆匆,无法充分合作;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会说的抢着说,不会说的也不善于倾听;合作研究的问题没有价值,合作学习成了课堂的画蛇添足,浪费时间。如一位教师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求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利用平移与旋转现象解决哪些问题?姑且不论问题设计怎样,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由学生独立思考来完成。而且“独立”仍然是最佳的思维品质,能独立完成的,就不要合作交流,为“合作”而“合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为此,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要考虑组织形式、合作效果,避免低效、无效。
  
  四、课堂评价,不要过分表扬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过去的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而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避免课堂评价失真。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中的“三扬”原则
  
  仲启维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长处”(即优势),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即弱势)。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并张扬优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扬长”中走向成才和成功。同时,更要想方设法克服、宽容或避开“短处”,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扬长补短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弱科”是正常的,尤其是基础年级的学生。如果不解决好“弱科”问题,就会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扬其优势,善于补短就是使存在“弱科”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好策略。针对学生的“弱科”问题,老师首先要剖析学生形成“弱科”的原因,是信心问题、习惯问题、方法问题还是动力不足问题?然后帮助学生确立“补短”的措施,只要学生认识到“弱科”的危害,再加上行之有效的“补弱”措施,“弱科”问题自然就会较好地得到解决,这也就等于清除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扬长容短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只是八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如同学校里不存在“差生”一样,有的只是智能类型、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应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在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的今天,“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理念,它要求对孩子的评价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中要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并在其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间架起桥梁,树立起自信心,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是实现多元评价。
  
  三、扬长避短
  
  如何避开自己的短处、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中国历史上不乏类似的事例。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田忌都失败了。比赛的时候田忌采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的策略。因为齐威王的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所以田忌都失败了。第二次比赛都用第一次的马,孙膑帮助田忌用调换出场顺序的办法战胜了齐威王。第一场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二场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赢了。第三场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赢了。结果是田忌两胜一负,赢了齐威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意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多动脑筋,知己知彼,周密筹划,才会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
  
  让课堂由“散打”走向效率化
  
  刘宁刘应琼
  
  只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才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只有对课堂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我们用经营的观念来对待课堂,能让新教师迅速成长,成熟的教师迅速提升,让课堂由散打走向效率化。
  
  课堂战略理念——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应该是课堂一分钟,课前十年功。首先必须研究教材和课标,要把握好这一堂课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和考点;要研究这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前后联系和这堂课与生活有怎样的联系;还要研究这堂课需要训练学生什么能力,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怎样让学生举一反三。第二,要“备学生”,预测学生在这堂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虑。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第三,要备每堂课的训练题。老师要对训练习题筛选综合,做到精要和切实,不用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占用学生时间。老师只有吃透教材,研究透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一个高屋建瓴的组织者,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课堂艺术理念——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
  
  用微笑亲近学生。当我们踏进课堂的时候,无论今天的心情有多么糟糕,也要面带微笑,把我们的良好情绪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一个没有亲和力整天满脸严肃的老师,很难想象能吸引住学生并让学生喜欢他的课。
  
  用激情感染学生。我们把学生比作一堆等待燃烧的干柴,老师的激情既是点燃干柴的烈焰,也是保持干柴剧燃的氧气!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吸引住每个学生,也能感染每个学生,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一天要上7至11节课,如果老师讲课时有气无力,言语平淡,毫无激情,学生就难免昏昏欲睡。所以我们特别倡导激情课堂。
  
  用幽默调节课堂。幽默是课堂的调节剂。当学生有些困倦、烦腻或者有些紧张时,不妨用用幽默这个武器。一个经典的笑话,一个夸张的表情,一句风趣的批评,甚至一个身体语言,都能起到调动情绪的效果,当然能寓教于乐就更好了。
  
  用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成就感和尊严是人生存的最基本要求。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课堂情绪,学生也会乐意上你的课,因为你让他找到了学习的快乐,让他感到了成长的快乐。
  
  课堂战术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1.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求老师彻底转变观念,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做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一堂课的成败,不是看你讲得有多好,而要看学生学得有多好。课堂教学怎样才叫作完成教学任务?不是教师讲完了,讲清了就行了,只有学生学会了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讲得再好,学生根本没学会,这样的课堂就是无效课堂。
  
  2.做一个“懒惰”的老师。有人说过,勤劳的老师会教出懒惰的学生。知识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疑难也是老师包办,这样学生就像一个带着口袋装东西的人了,慢慢就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倡导老师在课堂上“懒惰”一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让学生演练,表演、辩论、品读、竞赛、当老师、做发言人等,目标是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解决,把要点教给学生去归纳总结,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琢磨,还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疑问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还可以保留和认可一些有分歧的意见。只在学生的思维出现说不清、道不明或者无法准确表达时,老师才适当点拨启发和引导。就算有时候一堂课预先设定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只要学生在这堂课收获了方法,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为以后的主动学习打下了基础,就体现了课堂效益最本质的要求。
  
  3.把握课堂训练的三度——密度和强度和层次度
  
  我们常说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说教学目标要在45分钟内完成,而不是放到课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怎样才能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落实训练的密度和强度。以数学为例,一堂课学生应该演练多少习题,在哪个时段演练,这就是个密度的安排。习题中基础训练、小型综合、大型综合或实践探究应怎样安排,这就是强度或者说难度的问题。课堂训练的密度和强度达到了,才能提升学生解题速度和思维水平,才能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分钟,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课堂训练还要体现层次度。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不可能让每堂课每个学生有一样的收获。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个体学习的最大满足,才能实现每堂课带给每个学生的效益。这是一个因材训练的问题。我们的课堂要求或者训练,要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实现人人在课堂吃饱的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北川一中、陈家坝中学)
  
  

版权所有: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学  备案号:津ICP备17007677号 | 津教备0740号
技术支持:天津市世纪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教师应用:网站管理 | 办公OA | 短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