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九子盘堆角黍(粽子)
九子盘,又称“攒盘”,为古人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器物。端午节,天津人用九子盘摆放粽子,即角黍。天津人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2、额间抹雄黄
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小孩不便饮酒,端午节这天,人们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3、避五毒
从时令上讲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仲夏开始,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物”开始出现,容易蜇咬人传播疫病,古时起,人们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端午节搞卫生,不仅是要打扫庭院、清除卫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习俗。
4、插艾草
插艾草是趋福避邪的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5、戴褡拉、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佩香囊也是一项习俗。同时,为孩子佩长命缕,就是老人口中的“老虎褡拉”,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驱虫避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