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性
 1、描述概念的科学性:课件的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2、问题表述的准确性:课件中所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无误,模拟仿真形象,举例合情合理;
 3、引用资料的正确性:课件中引用的资料正确无误;
 4、认知逻辑的合理性:课件的演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二、教育性
 1、针对性:课件的制作符合教育方针、政策,紧扣教学大纲,内容完整;
 2、直观性:课件的制作选题恰当,直观、形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3、启发性: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启发性,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4、创新性:构思新颖,界面讲究,富有创意,重点考察课件能否支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
 5、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技术性
 1、多媒体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图像、动画、声音和文字的设计是否合理;
 2、交互性:课件的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3、稳定性:课件在运行过程中不应出现故障或对出现的故障有解决方法;
 4、可移植性:移植方便,能够在不同配置的机器上正常运行;
 四、艺术性:
 1、画面艺术:画面制作具有较高艺术性,整体标准相对一致;
 2、语言文字: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应规范、简洁、明了;
 3、声音效果:声音清晰、无杂音,对课件有充实作用;
 4、整体效果:媒体多样,选材适度,设置恰当,节奏合理。
 五、使用性
 1、可操作性:操作简便、快捷,操作方式前后统一;
 2、实用性:适合教师日常教学应用;
 3、容错性:容错能力强;
 4、完整性:文档资料完备,操作说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