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内容详情
高效课堂看课外
信息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6-10

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
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敏勤 教授
wangminqin@126.com
13920298191


请从百度登录“王敏勤博客”看我的文章


《人民教育》杂志2010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文章《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即“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是从课堂的角度来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目标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效率问题)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达标问题)


下边我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这就是从课外的角度来看课堂——高效课堂看课外。

这几年,山东出现了许多名校,被称为教学改革的旋风,甚至有的学校不分课内课外搞起了“循环大课堂”,他们都特别强调课前的“学案导学”,认为没有经过精心预习的课不能上。由于媒体的炒作,全国去参观的很多,门票收入也很可观。那么怎么评价这些名校?特别是山东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怎么来看待这种现象。按理说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出现这么多名校感到高兴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山东教育报》2010年3月29日3版“关注”栏目转载了我的文章《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编辑在“编者按”中写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前不久,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当前,我省课堂教学改革从整体上看还没有突破。有些地方所谓的“学案导学”,效率是很低的。很多地方把课堂预习、课文感知、基础题目训练放在课外,然后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交流互动,认为这就是高效课堂。他认为,这还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他认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把握好,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一些地方搞的所谓“高效课堂”,只不过把课内教学任务前移到课外完成而已。如果学生课堂交流还是被动的,填鸭式的,还是老师领着学生对答案,怎么能打造高效课堂?”
在这里他提到一个关键问题:不能把课堂预习、课文感知、基础题目训练放在课外,然后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交流互动。所谓的“高效课堂”,只不过把课内教学任务前移到课外完成而已。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在同一版面上还发表了山东省寿光教研中心刘湘玉与寿光侯镇二中崔连洲的文章——《高效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文章中说:
“现在许多学校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教师四面墙壁都成了黑板,课桌也围成了圆形会议桌。我们听课成了看课,学生上课就围在一起。都说,这是新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但我怀疑:这样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东西,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无序无味甚至互相重复展示浅显的问题。老师不管学生的说法多么荒诞,都只有表扬的义务,没有批评的权利。这是所谓的师生平等吗?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

下边就高效教学的问题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是否高效要看学生的课后负担的多少
我们说: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学生课后负担的多少。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课外负担越少,就说明这堂课的效率越高。学生的课外负担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有的老师说课前预习不是作业,不能算负担,其实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而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练习都是负担,这包括学案的预习。试想一下,如果各科老师都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一天六七节课,学生有多少课外时间?
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40分钟或45分钟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如果老师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部占满,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吃饭就是预习、作业,搞所谓“大循环式”的教学,学生还有什么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哪里还谈得上素质教育?
评价一堂课的效率要算24小时的总账,而不是仅仅看这一节课。有些课单就一节课来看,学生很活跃,回答很流利,但听课的人不知道在课前学生已经用了多长时间预习,课后还要用多少时间来复习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要算总账,看老师一共用多少时间处理完这篇课文,这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山东省高青县花沟初中提出“课后零作业”,这是在探讨一条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路子,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二、课堂是否高效要看课堂容量是否适度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时评价一节数学课就谈到课堂容量的问题,他说一课时“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现在我们提倡高效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课堂的容量越大效率越高。
现在本来一课时就可以处理完的教材,有的老师分成二至三课时。如中小学语文课:一般的是认识字词和读课文一课时、分析课文一课时、课堂练习一课时,另外还要布置课后作业。老师是否可以尝试一下,一篇课文一课时能不能处理完?如山东省邹平县的语文教学改革,全县所有初中每星期6节语文课,其中2节教读课,就要把课本学完,原来需要2-3课时讲授的一篇课文现在一课时就要处理完,节省出2节课作为阅读课,排入课表,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课内阅读。2节写作课,学生搞随笔化作文训练。这样一改革,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语文学习的效果,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最低要阅读260万字,而邹平县实行课内阅读以后,学生平均一年的阅读量达150万字,三年450万字,大大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在改革之前,该县学生一般每两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生一般写8~10篇作文,写作量在6000字左右。改革实验后,一般每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生一般写14~16篇作文,再加上兼日一次的日记、读后感等,写作量在7万字左右,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量的3倍多,是以前10个学期的总和。
再如小学英语教学,有些老师一课时就是教两个生词,老师变着花样让学生做游戏,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练习。我问老师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游戏?老师说就这两个单词,有的学术在课前就学会了,如果不做游戏能占满40分钟吗?我说为什么不学习4个新单词,老师说一篇课文就是两个生词,我不能一课时上两篇课文。为什么不能呢?这就是观念问题。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一本课本,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说,原来没有任何的英语基础,一节课学习两个生词可能就不容易了,而对于大城市的孩子来讲难度就比较小,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在家里就学了许多单词,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课本的进度讲?我们有些老师一方面埋怨课时不够用,一方面在课堂上节奏很慢、无效活动太多,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关于课前预习和学案导学的问题
课前预习是好习惯,如魏书生在寒暑假让学会搞大预习。但如果把预习作业化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课上自学变成了课前预习。如果能够提倡在课堂上自学更好。课前预习是没有指导的自学,课上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预习。我们更应该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自学。那样效率高。因为课外的预习和作业不能保证效率甚至不能保证真实性。如有的文言文让学生课前翻译,有的学生看着教参抄写,但考试时照常不会。如果在课上做效率就高。作业本上的对号和考试卷上的对号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一小时的作业做成三小时,有的学生照着别人抄题。所以作业本上对了不等于考试也对。

四、关于课堂表演的问题
有些老师在课前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这里只所以叫“预习作业”,是因为有些老师已经把预习作业化了,在课外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把教材自学完了,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变着花样表演,这样也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讨论,看起来很热闹,但学生的作业还没做,就让学生课后做作业,这有些本末倒置。应该课堂做作业,课后拓展表演。比如语文,课堂上把基本的知识掌握了,课后学生可以作为兴趣小组,把课本剧好好准备一下,演出。那样是少部分学生的事,不会耽误大家的时间。
如我在山东邹平听力一节语文课《桃花源记》,我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提出了质疑。
我们曾经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校的老师先一天到场,与学生反复进行训练,用了不少于3课时的时间,而第二天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表演,学生很活跃,听课的人为之赞叹,但却不知道在在课前学生已经花费了多少时间。而另外一个学校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就开始上课。这就如同赛跑一样,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每个运动员都应该站在在零点起跑线上,这才能看出课堂效率的高低,结果有的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训练、预习,好比赛跑一样早在60米处蹲着了,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为什么有的老师课堂很活跃,甚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也很高,但课外负担却很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应该先让学生把教材中基本的概念掌握,表演的事情可以放到课外。如课外认真的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作为一个课外活动甚至是兴趣小组、开发课程都行。但不要在课堂上做。这就如同一个农民,今天的任务是要锄二亩地,但他又有唱戏的爱好。那么早晨起来他应该是先去唱戏呢还是先去锄地?结果他先去唱戏了,等天黑了一看地还没锄,就摸着黑又去锄地了。这就搞反了。他应该先去锄地,等完成了主要任务再去唱戏,白天有时间就唱,没时间就不唱,晚上唱也可以。

五、关于课堂达标的问题
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倡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这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
教育公平表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在课堂上提倡“堂堂清”是指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到“人人清”。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底线,是完成国家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不管学生水平如何都应该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是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质量要求,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对教师实行问责制。公务员有问责制,教师也应该有问责制。不能因为搞素质教育就不提国家的课程标准和质量要求。
要做到堂堂清有多种办法。
一种是在课堂上老师当堂检查,当堂批改,像洋思中学那样,在下课前理论上讲每个学生都做完了,都做对了,事实上做不到,但范围缩小了,课下老师或同学要帮助这几个学生完成,这就变成了日日清。
一种是在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查互助。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互查,然后才是互助。我们通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效果最好,小组互查,大组复查,教师巡查,一个不能少,这是做到堂堂清的重要保证。
要做到堂堂清和人人清,最重要的是步步清,如果不能做到步步清,靠下课前的达标测试是清不了的。只要做到了步步清,肯定会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样看起来花费时间,实际上稳扎稳打,效果更好。如语文课的翻译课文,仅仅看作业本,看不出学生是否真会,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合上课本,当堂翻译,独立完成,马上互查,就知道学生是否真会。
许多名教师都是课前不预习,课后无作业,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如孙维刚、何文浩。魏书生也不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高青县也提倡课后零作业。
我们提倡课前不预习、课后无作业,并不是课外时间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学习,学生毕竟还有升学率的压力。课外可提倡学生自由学习。如有的学生有预习新课的习惯,还可以做一些课前的预习工作;有的学生在自习和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进行自学也是可以的。如魏书生让学生自己留作业就是如此。学生已经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自觉和乐趣。
另外关于回归文本的问题。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初期阶段要紧扣课本,如果让学生真把课本搞好了,基本知识就比较扎实了。如一个学校考学生书的例题,结果各班平均不及格。这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好多老师是在教教辅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的课后负担包括预习和作业。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不是负担,其实预习就是负担,课后凡是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学生的负担。按理说,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好习惯,凡是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但这往往是一种自觉性的行为,学生并不觉得是负担,但如果老师一定要布置预习作业,并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就是负担。试设想,如果每门学科都布置大量的课前预习,学生能受得了吗。
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效率。有的老师加班加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靠疲劳战术给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不足取的。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做法很好,对于基础的知识必须做到堂堂清。怎样才是堂堂清?有多种做法。如抽样检查,如全面检查而对后进生没有措施。

五、要看一个学校的经验是否先进有效,关键是看本地的学校学不学。
俗话说:日子过得好不好,邻居最知道。如果经验好受益的首先是本地的学校。外地的学校只是从报纸和媒体上看到,而本地的学校朝夕相处,自然知道根底。如果一项实验本地的学校不学习这说明没有推广价值。就像一种植物,在本地的水土最适合,如果本地不种外地种水土更不服。

最后谈一下这次的评课表。
下边我解读一个这个评价表,实际上也是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评价表包括三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第一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
1.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
3.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节(本课)教材的本意和重点。
4. 能否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适当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
1. 能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尽量不讲。
2. 能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但又不流于形式。
3.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合理,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
4. 教师是否注重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
5.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务实高效而不搞花架子。

第三部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1. 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体学生是否都能掌握,基本做到“人人清”。
2. 对有潜力的学生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让其充分发展。
3. 能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
4. 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并体现高效率。
5. 能否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做到课前少预习、课后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负担。
6. 课堂练习少而精,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
7.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当看客。
8. 最终要看全体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实有收获是否做到了最大化。
以上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版权所有: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学  备案号:津ICP备17007677号 | 津教备0740号
技术支持:天津市世纪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教师应用:网站管理 | 办公OA | 短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