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内容详情
中小学生创造力及其培养状况调研座谈会汇报材料
信息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06-10

一、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政策及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我校开展了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讨、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到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研究课题,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校加强校本教研,保证各类培训的有效性,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把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作为首要任务,为教师每人购买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怎样教》、《赏识你的学生》等等教育书籍,加强引导,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入手,把教学中的发现、探究活动突显出来,更多地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倡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强化教科研先导,科研兴教的理念。加强教科研活动的管理,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市级重点课题《主体型学习方法研究》的研究工作,通过对主体型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推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是自觉、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新方法,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我校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市级规划课题《整体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在王敏勤教授的指导下,通过三年的探索,形成了葛沽一中“整体建构教学模式”期中包括五个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引导探究,3精讲点拨、总结规律,4巩固练习、拓展提升,5激励评价、课堂延伸。在第二环节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先思后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善于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校近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虽然我校是全区收底的普通高中学校,但高考上线率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89%,为完成全区的高考目标做出了贡献。
3、通过构建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评课不只是看教师教的怎样,更注重学生学的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考核的导向,引导教师在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目前我校正在开展“青年教师大讲堂——学课标说教材”活动,鼓励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绘制知识树,挖掘教材编写的逻辑关系,体察编者意图,对教材做出系统的分析,利用好教材中新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师生视野,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创造力。
二、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典型案例
我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为突出的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工不同任务不同,但是每项任务都蕴含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和处理信息,锻炼了与人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到结题展示时,各组分别将研究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如小品、相声、快板、话剧、演讲、实验演示等等展示,你会为学生蕴含的无限的创造力而兴奋不已,通过学生汇报,我们了解了他们如何收集资料和信息、如何设计实验、访问了那些专家和学者,每项成果都闪烁着学生创造力的火花。我校张春静老师的《走进鲁迅》和《演讲词》,刘世辉老师的《走进杜甫》和《走进儒学》,侯佳玉老师的《借水行舟》和《感悟中国文化》,郑兆刚老师的《巧用诗词添文采》,邵金敏老师的《葛沽萝卜》等研究性学习课在全区展示和观摩,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研究的观点,大胆质疑传统观点,学生通过经历自主探究的历程,提高了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王立江老师在物理课上运用“追踪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巧设实验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比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电磁感应等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解决了科学家多年才做成的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了创新能力。朱宏老师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设计为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的状态以及反应条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互相纠错,完善实验,培养了创造力,其《盐的水解》区级研究课获得好评。董丽秀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和资料开展课堂辩论等自主式学习,做区级研究课,这样的案例很多。
四、困惑
1、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式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时间,教师也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加大了教师指导以及教学的难度,而且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2、师生在应付高考的过程中,对学科考试成绩的关注,影响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考核评价机制的滞后以及社会的大环境还有待完善。

版权所有: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学  备案号:津ICP备17007677号 | 津教备0740号
技术支持:天津市世纪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教师应用:网站管理 | 办公OA | 短信平台